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12日讯(记者齐慧)“我国多式联运的发展进入提速阶段,2017年全国规模以上的港口完成集装箱铁水联运380万TEU,铁水联运进入快速增长期,公铁联运势头良好,中欧班列呈现爆发式增长,陆空联运进入积极探索。”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副司长王绣春在第六届中国多式联运合作与发展大会上指出。
当前,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是实现交通强国战略、发展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支撑,是推进运输结构调整、促进物流业降本增效的主要举措,是引领国际物流通道建设、推动国际贸易便利化的基础工程。
据介绍,目前两批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共有46个项目入选,有力支持了示范企业在运输组织模式创新、经营人培育、信息互联互通、装备研发应用、联运网络布局等方面先行先试、积累经验,取得初步成效。截至今年上半年,两批示范工程企业累计开通示范线路247条,参与联运的企业超过千余家,完成集装箱多式联运量约187万TEU,与公路运输相比,降低社会物流成本超过50亿元,降低能耗约75万吨标准煤。
在中国交通运输协会联运分会的积极组织下,32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企业组建了多式联运示范企业联盟,召开多次会议,积极探索解决行业共性难题,谋划联盟之间合作,在调查和研究多式联运“一单制”等问题方面不断发挥积极作用。
“到2020年,全国铁路货运量要相比于2017年增长30%,增加11亿吨,全国水路货运量增加5亿吨,增长7.5%。多式联运增长20%,重点港口铁水联运增长10%。”王绣春指出。
为实现调整运输结构的目标,交通运输部门将从今年起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和汾渭平原三大重点区域实施“公转铁”和“公转水”的行动方案。全国范围实施铁路运能提升行动、水运系统升级行动、公路货运治理行动、多式联运提速行动、城市绿色配送行动、信息资源整合行动等六大行动。以标本兼治、统筹推进的方式,推进运输结构调整。
国家铁路局副局长苏全利指出,铁路货运也将围绕运输结构调整,打赢蓝天保卫战提出进一步提高企业运输能力、优化运力,规范收费,加快设备研发等一系列举措,从法规标准、建设规划、发展政策、技术装备、安全监管、深度优势合作等方面全方位加快推进多式联运以及增加铁路货运量举措落地生根。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联运分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李牧原表示,这些年多式联运的实践都在指向通道经济的新需求和新市场,在实践中,我们正在努力通过多式联运系统的建设,践行通道经济带动枢纽经济,与多式联运为依托,以物流为引擎的新的经济增长逻辑,希望改变以成本做洼地效应的发展模式。多式联运是将运输链的资源有效整理,整合的基础是装备技术和运行规则的标准化,是不同空间物流节点的高效联动,而多式联运运营网络的效率,最终是通过集装箱的空箱布点来实现的。
“今后要明确促进国际贸易便利化、构建国际物流大通道和调整运输结构为多式联运工作的导向,以铁路货运市场化、多式联运枢纽建设、多式联运技术能力提升为三大基础工程,在多式联运技术进步中,不仅要实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还要关注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和程序创新,要以系统创新的方式,驱动行业进步。”李牧原提出多式联运发展的构建。
来源:海事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