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报7月22日消息 在法官法实施近七年之际,江苏各中级法院邀请部分全国、省、市人大代表对法院贯彻落实法官法情况进行了全面考察。代表们通过听取情况汇报,召开座谈会和实地考察,对各级法院贯彻落实法官法,在法官职业化建设上取得的成就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对目前存在的问题高度重视,表示要积极为全面落实法官法鼓与呼。 在南京,人大代表对市法院和四个基层法院贯彻落实法官法进行了检查,他们对法院坚持法官职业化标准,严格把关,保证法官的高素质、高标准给予了高度评价。 按照法官法的要求,南京中院逐年提高法院进人条件,制定两级法院准入标准,建立了逢进必考的进人机制。特别是去年法官法修正后,提高了法官的学历要求,市中院接收转业干部时即参照这一精神,明确规定营以下转业干部必须具备本科学历的硬杠杠。在市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去年市法院接收的7名营以下转业干部全部达到了本科学历,还有两名在读研究生。在去年进入市中院的12名转业干部中,有7人参加了今年全国司法考试,5人获得了通过。全市两级法院的书记员晋升为助审员,都是从通过初任法官资格考试的人员中选拔,择优晋升。按照修正后的法官法任职条件,市法院规定,书记员晋升助审员,40岁以下的助审员晋升审判员必须具有本科学历才能参与竞争,对参与竞争的人员还进行政治素质、法学理论、业务能力、庭审水平、职业道德等全面考核、考试,合格者方能提请市人大常委会任命。 1999年底,南京市法院协助市委组织部调整交流了11名区、县法院院长,改善了领导班子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市法院在全国法院系统中率先实施了较为完善的审判长选任制和合议庭成员资格制,从224名具有审判职称的法官中选任了31名审判长和资格审判长,确认了98名合议庭成员。在刚刚结束的市法院机构改革中,通过竞争上岗,调整了25名审判业务庭的正、副庭长。调整后的正、副庭长平均年龄39岁,本科以上学历由调整前的40%上升80%。目前,全市法院系统有20人在攻读法律硕士学位,423人在读法律本科。市人大副主任吉忠坤对此称赞说:“法院按照法官法的要求,调整优化领导结构,在干部队伍建设中深化改革,引入竞争机制,严把进人关,切实加强法官的继续教育和思想作风、职业道德建设,成就是较大的。” 在泰州,人大代表们查阅了市中级法院学习贯彻法官法的基础性资料,视察了法院大、中、小审判法庭、羁押室、监控室、档案室、计算机网络中心。并到泰兴市法院实地考察了法庭建设,参观了法庭的庭容庭貌。 ??对审判庭的设置、功能以及可容纳的人数进行了详细的询问,观摩了法官开庭。在黄桥法庭,代表们饶有兴趣地参观了荣誉室,听取了该庭负责人关于黄桥法庭几十年发展历程的介绍,对法庭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赞叹不已。代表们十分关心法庭法官的工作、生活情况。在法庭食堂,代表们详细了解了法官的生活情况,对基层法庭普遍建起“廉政灶”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说,法院在贯彻法官法中,特别注重基层法庭建设,建成的法庭高标准、高起点、高品位,达到了“庄重、规范、适用”的要求,在苏北地区起到了示范作用。 扬州市人大副主任张介平在考察后说,全市两级法院在法官法颁布实施7年来,成效是显著的。一是各法院在进人关的环节上把得严,没有违规现象,对不符合规定的人,能够做到坚决不收;二是各法院对法官队伍的管理不断强化,对不适应法院工作的人员能够做到坚决清除,几年来,共清退法院不合格人员6人;三是回避制度执行得好,对符合回避条件的人员,能够积极主动与地方党委或有关部门联系,并及时调离法院。 各地人大代表们在对法院贯彻落实法官法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的同时,也看到了存在的困难和不足。如部分法院审判任务重与审判力量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法官队伍结构调整难度大,“出口”不畅,一些不适应在法院工作的人出不去;基层法院编制紧张,书记员数量不足;一些长期在审判岗位工作的基层法院法官无法调整职级;办案经费紧张等。他们对此表示了高度重视。 无锡市人大副主任邱雪珍指出,法院为全市的稳定和发展所担负的审判任务重、难度大,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对目前法院工作面临的困难,有关部门要开辟渠道,妥善解决,保护好法官队伍的积极性;同时,全市两级法院要进一步抓好法官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业务素质,努力建设一支与WTO接轨的精英型法官队伍。 扬州市人大代表呼吁,对普遍反映的编制、职级、办案经费等问题,人大代表有义务通过提案向地方反映。 南京市人大领导表示,他们将把检查落实法官法的情况,尤其对法院贯彻法官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整理出来,专门召开会议进行研究,充分发挥人大的职能作用,促成问题的解决,全面推进法官法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