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船业:力调结构 弥补高端产能缺口

2013-11-22
浏览量 :362
分享到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船舶产业是一个全球性、周期性特点十分凸起的行业,一样的市场,一样的船台,为什么日本和韩国的产能过剩现象远没有我国这样严峻?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低端产能大量过剩,高端产能严峻不足。因此,要化解产能过剩,必需损有余而补不足––“损”低端产能、“补”高端产能,鼎力推动船舶企业向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等领域转型发展,进步船舶产业核心竞争力。

  我国大量船舶产能是在“十五”后期和“十一五”时期建成或投产的。当时,船市火爆,只要有船台就能接单和赚钱,在资本逐利本性的驱动和部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一些地方纷纷新建、扩建造船能力。这些仓促上阵的大多是建造“短平快”、“大路货”产品的低端产能,这些产能的投资者只是知足于赚取面前的利润,而不愿下工夫晋升治理水平和建造质量,更不愿加大研发投入,从而缺乏核心竞争力。

  与此同时,船舶市场正在发生一场深刻变革。跟着国际海事组织各种新尺度、新规范的出台,船舶产业正朝着节能环保方向发展,技术不仅是企业竞争的筹码,更是市场准入的门槛。此外,因为油气资源紧张,液化自然气(LNG)船及海洋平台需求快速增长,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订单的占比目前已晋升至60%。船市需求结构的这种悄然变化,对严峻依靠常规船型市场的我国船舶产业形成巨大冲击。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海工装备占国际市场的份额仅为14%,承接的LNG船订单只有4艘(全球共成交33艘),接获的集装箱船订单均匀箱位量仅为3462TEU。与之形成光鲜对比的是,韩国承接了全球80%的钻井船订单,绝大多数LNG船订单“花落”韩国,其集装箱船订单均匀箱位量达11570TEU。

  上述数据恰是我国船舶产业在高技术船舶及海工装备领域设计、建造能力落后状态的真实体现,高端产能不足成为我国船舶产业大而不强的根本原因。因此,要化解产能过剩,毫不能搞“一刀切”,而要如《关于化解产能严峻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所说,调整优化工业结构,鼓励部门产能向高端转移,鼎力晋升我国船舶产业在高端领域的竞争力,促进整个工业转型进级。

  事实上,一个工业的强大主要看其高端产品的研发制造能力。假如说在工业发展初期,走大众化路线是让我们迅速占领市场的明智之举,那么,跟着产能的过剩、劳动力本钱的上升、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节能环保要求的进步、“双高”船占比的晋升,进军高端领域就成为上风船企做强做优的必定选择。

  那么,在现有情况下,整个船舶行业应如何发展高端产能?首先,要鼓励企业加强科研和立异,特别是对节能环保型船舶的研发。高端产能与低端产能的最大区别不在于举措措施的提高前辈与否,而在于企业综合实力特别是科技立异能力的强弱。有实力的企业必需加强知足国际新尺度、新规范要求的节能环保型船舶研发,用立异引领市场,用科技带动产能进级。其次,未来一段时间内,海洋工程装备工业正处于向上的发展阶段,实力较强的企业可以进军海工装备市场,晋升海工装备的建造能力。已经在海工装备市场占据一席之地的企业可以通过吞并重组,将海工装备建造的技术、治理经验复制到其他企业。最后,LNG船、大型远洋渔船、豪华邮轮、科考船等特种船舶技术要求高、建造难度大,船企可根据自身前提,精确定位,选准突破口,在某一领域做精做专。需要夸大的是,船企在向高端产能转移时应充分利用现有举措措施,避免造成新的资源铺张和产能过剩。

  雄关漫道真如铁。进军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领域,实现工业转型进级,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全行业付出艰苦而持久的努力。船企要利用船市调整的有利时机,加快立异,加强治理,实现产能的高端化,打赢这场淘汰过剩产能之战。

来源:中国船舶报


广州海事法院 大连海事法院 天津海事法院 青岛海事法院 上海海事法院 武汉海事法院 宁波海事法院 厦门海事法院 海口海事法院 北海海事法院 南京海事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