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国家能源战略重点工程,一边是进出深圳西部港区的重要通航水域。既要保障水上施工的安全进行,又要努力将对港口生产的影响减至最小。
7月17日中午11点半,随着一艘散货船由妈湾电厂经铜鼓航道出港, 深圳西部水域最重要的航道之一——铜鼓航道正式封航。在收到深圳海事局船舶交通管理中心的指令后,铺管船“中油海101”以及包括6艘辅助船和5艘警戒船在内的施工船队陆续进入铜鼓航道施工现场。
在接下来的5天里,铺管船将通过起重装置,把外径为914毫米的直缝埋弧焊钢管布设至海底,标志着西气东输二线海底管道工程进入了施工、通航安全保障以及影响深圳西部港区船舶通航的关键时间节点。“这是一次严峻的挑战。”深圳海事局通航处副处长唐军这样说,作为水上交通安全监管部门,他们一方面要千方百计保障水上工程安全进行,另一方面则要想方设法减少对港口生产带来的影响,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有很多。
“把能想到的都想到”
西气东输二线海底管道工程贯穿整个深圳西部水域,从北到南穿越铜鼓航道等多条重要航道,工程量大,工期紧,参与建设的施工船舶和运输船舶众多。而深圳西部水域是我国水上运输最繁忙、船舶密度最大、通航环境最复杂的水域之一,年均船舶流量达43.5万艘次,每天穿梭于粤、港、澳的高速客船达100多航班。
“如何保障水上施工安全?铜鼓航道封航期间,进出港船舶怎么走?如何降低对港口生产的影响?我们必须提前把这些能想到的问题都想到。”唐军表示,早在铜鼓航道段施工之前,深圳海事局曾召开过近10次协调会,协调管道建设和港口生产关系,通过优化施工方案、落实通航安全保障措施、合理安排船舶进出港计划以及选择对港口生产影响最小的施工时间,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对港口生产的影响;同时,全力做好交通管制和交通组织工作,及时发布航行通警告,加强施工现场的通航环境和通航秩序管理工作,以保障施工安全和水上交通安全,并将在第一时间通告航道恢复使用的信息。
据了解,铜鼓航道是大型船舶进出深圳西部港区的重要航路,封航期间,大型船舶需改走香港马湾水道,极少数不能通过香港马湾水道的大型船舶则将改去其他港口。而西气东输海底管道工程连接深圳至香港,共穿越5条高速客船航线,为最大降低高速客船的航行安全风险,深圳海事局研究制定了《西气东输二线管道工程海底管道工程建设高速客船临时通行方案》,为高速客船划定临时推荐航线,要求施工单位设立临时航标,并与高速客船公司建立起施工信息通报渠道,提醒高速客船采取合理的方式绕过施工区,保障旅客出行安全。
此外,在工程建设的前期研究阶段,深圳海事局还组织相关方面专家、学者研究评估管道的埋深深度和保护措施,充分考虑航运和港口发展现状,最终形成了《西气东输二线海底管道工程埋深及保护研究报告》,确定重要航道及区域按照最大能够满足25万吨级超大型集装箱船(18000TEU)的通航要求进行埋深及保护,使得在铜鼓航道段最大管沟底标高达到—27米,堪称世界首例。“这也为港口未来发展预留了空间。”唐军说。
智能监管防误闯
航道封航,意味着与施工无关的船舶不得擅自进入该水域,但并不代表安全便会自然而然地随之而来。唐军表示,事实上,他们一方面要保障施工船舶的作业安全,另一方面更要防止其他船舶误闯入施工水域。“铜鼓航道是人工开挖航道,航道窄而长,风、流与航道夹角较大,航道两侧均为浅滩,船舶回旋余地小,船舶间航行协调难度大,一旦有大型船舶误闯进来,对施工安全和水上交通安全都将构成严重威胁。”他说。
据介绍,为了全面保障管道铺设期间的施工作业安全,深圳海事局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利用VTS、AIS、CCTV、VHF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智能交通”监管模式,通过“VTS雷达搜寻、AIS自动跟踪、CCTV实时观察、VHF直接对话”等监控形式,形成“远程监控有专台、近程监管有专室、现场监督有专船、责任落实有专人”层次分明、责任明确的监管格局。
同时,深圳海事局还将西气东输二线海底管道工程建设水域列为日常巡航执法重点区域,加大巡查频度和力度,调动深圳地区最大海巡船“海巡168”轮加入到日常巡航,保证巡航覆盖面和巡航密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夜间巡航,并在铜鼓航道两端派驻海巡艇,24小时驻点执法,严防无关船舶进入航道,形成海上巡航执法的立体交叉态势。
考虑到7、8月份是热带气旋的多发期,该局专门针对西气东输海底管道工程施工作业船舶大,人员众多,撤离时间长等特点,量身制定了防台风预案,保障工程不受恶劣气象灾害的影响。在之前“杜苏芮”登陆广东时,海事部门启动预案,在台风到达前充分组织,仅用了不到16个小时,就将所有施工船舶、大型无动力设备和160多名海上工作人员成功撤离。
源头治理乱抛泥
除了防止无关船舶误闯施工水域之外,乱抛泥现象也是让管理部门倍感头疼的问题。据了解,西气东输二线海底管道工程建设将产生近两千万方泥沙,在以往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虽要求受雇的运泥船到指定地点抛泥,海事部门也加大监管力度,可仍有部分船舶铤而走险,随便抛泥,造成通航水域浅点增多,严重影响船舶航行安全。
为此,深圳海事局要求建设单位认真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并根据以往监管经验,帮助施工单位从源头上治理乱抛泥这一难题。目前,施工单位安排了两艘检查船,分别设置在抛泥船的装船点和抛泥点,运泥船装满污泥后,先在出发点拍摄照片,拍下船舶装载水线的位置,再把照片通过网络传送到抛泥点的检查船上,等该船到达后通过照片核对装载量,再进行运费核算。该方法施行后,从工程开工到现在,乱抛泥现象已经大为改观。
与此同时,深圳海事局也采取多项监管措施,如制定运泥船舶抛泥航行的推荐航线、通过VTS和交通管控系统对抛泥船实施动态监控、严格实施运泥船舶动态报告制度、加强施工水域现场巡查、加强与海洋管理部门的联系与协作、将违法抛泥船所属施工单位列入安全诚信管理企业黑名单等,全面加强对抛泥活动的监管。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30日,深圳海事局特别组织召开了以 “安全攸关、规范抛泥、远离违章”为主题的水上安全服务链活动,涉及深圳辖区抛泥的30多家涉海单位就安全施工、遵章抛泥达成共识,并签署了《遵章抛泥承诺书》,通过多措并举,严密监控,有效制止了违法抛泥行为,保护了水域通航环境和海洋环境。
来源:中国交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