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以来,受市场需求乏力和要素成本上升的双重影响,第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1.3%。这是企业利润连续多年高增长中出现的首次负增长,引起各方担忧。实体经济不断缩小的利润空间,与金融行业持续较高利润形成鲜明对比,不少企业家纷纷介入担保公司、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领域,主业投资意愿明显下降。目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国内外市场需求明显回落
国际市场需求不振。尽管近期世界经济运行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但世界经济复苏的脆弱性、反复性和不确定性仍较大。欧债危机尚未结束,主要发达经济体失业率仍处高位,新兴经济体面临着经济增速放缓和通胀水平较高的双重压力。在此影响下,我国外需收缩明显,陶瓷、玻璃纤维等建材产品、部分有色金属产品、重型机械、汽车、玩具、家具、家电、纺织、服装等传统产品出口增速均出现下滑。
内需走旺短期内也不易。受经济增速回落、固定资产投资放缓、产能过剩等因素影响,今年年初以来国内市场需求明显减弱。从能源需求看,煤炭销量增速放缓,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同比降低近6个百分点,柴油消费呈现负增长,石化产品下游需求明显不足。从交通运输看,第一季度公路、水路货运量增速分别比上年同期放慢,铁路货运请求车数下降,民航和航运市场表现疲弱。从制造业看,钢铁、建材、有色、机械、纺织等重点行业均不同程度出现企业库存增加、产品价格回落、行业效益下滑、产销增速放缓的情况。
要素成本上升增大企业经营压力
原燃材料成本上升。随着煤炭、电力等能源价格上调及铁矿石、稀土、铝土等原矿进口价格上涨,我国制造业企业原燃料成本不断上升。据测算,2011年钢铁产品成本平均上涨幅度超过15%,钢铁企业技术进步带来的效益被进口铁矿石价格的上涨大大吞噬。我国有色金属行业受发达国家控制优势资源竞争影响,铝土、镍等原矿进口成本上升。电解铝企业由于用电成本大幅上涨,国际竞争力下降。轻工行业在石油、稀土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推动下经营成本不断攀升。纺织行业由于国内棉价持续高于国际市场且波动明显,国际竞争力和经营稳定性均受到影响。
此外,成品油价格的持续上涨对交通运输行业发展产生较大冲击。据调查,燃油成本分别约占公路运输成本和航运运营成本的40%和50%,油价上涨直接导致运输企业成本大增,行业经济效益不断下滑。此外,城市公交、农村客运等公共服务运输企业也因此面临较大挑战。
财务成本上升。目前,企业融资渠道不畅、融资成本高的现象仍较普遍。部分行业企业财务费用大幅增加,纺织等以中小微企业为主的行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尤为突出。据反映,纺织企业贷款利率普遍上浮10%~30%,不少企业因流通资金紧张而采取民间借贷融资,大大增加了经营风险。
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一是产能过剩问题仍较突出。目前,由于配合“铁公基”等建设而增加投产的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等行业,产能过剩现象更为突出。尽管部分行业在实施淘汰落后产能政策,但新增产能远高于淘汰的落后产能,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短期内难以扭转。此外,部分行业产能在从中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转移的过程中,产能过剩矛盾可能进一步加剧。二是“两高一剩”行业投资增速仍较快。目前,一些地区和企业仍存在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的冲动,“两高一剩”行业的扩张势头仍未得到有效的遏制。三是产品附加值低,行业发展亟待转型升级。我国纺织服装行业长期从事简单加工贸易,主要依赖低成本、低价格和数量扩张的方式出口,而在目前外需疲弱、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下,此种经营方式已难以为继。我国机械工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急需淘汰过剩的低端产能,努力发展高技术设备。
企业经营环境有待改善。一是市场价格扭曲倒挂。一些行业原料和成品价格倒挂,国际和国内价格倒挂,严重影响了企业效益和竞争力。长期以来,由于煤电价格机制没有理顺,“煤荒”“电荒”频现,火电发电企业持续亏损。棉纺企业由于国内棉价持续高于国际价格,市场竞争力大减。有色金属行业由于精炼铜、铜精矿等我国短缺冶炼产品和矿山原料价格上涨较快,企业效益明显回落。二是企业无序竞争现象严重。一些传统制造业由于产能过剩、产业集中度低,产品同质化程度高等原因,市场无序竞争激烈,很多地区出现企业压价竞争现象。由于行业缺乏对运行效率低下企业的主动退出机制,骨干企业环境成本较高难以突出价格优势,市场竞争压力大。我国一些重点行业实现产业集中度提高、实现重点产品高附加值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三是补贴优惠政策取消。2011年底,部分消费促进政策到期,相关产品消费减弱,对部分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影响。四是进口冲击。近年来,我国机械工业转型升级进展明显,高端装备自主创新成绩突出,自主品牌汽车不断发展。但与此同时,由于使用者对进口产品过度青睐,我国相关产品进口较多,国产高端装备市场和自主品牌汽车面临着进口及合资产品挤占,使得处于成长初期的国内自主品牌企业市场支撑不足,行业培育和成长环境较为严峻。五是贸易摩擦。受到国内经济下行和政治大选的压力,美欧等发达经济体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措施明显增多,目前已扩展到技术、环保、用工、知识产权等多个领域,并诱发其他国家效仿。有色金属行业遭遇贸易摩擦的产品已从低端向高端延伸;轻工行业表现出与印度、巴西、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贸易摩擦升级并常态化的趋势。上述国家已成为对我国轻工出口产品发起贸易救济措施最多的国家,且涉案产品类别逐渐扩大、使用救济措施频率持续增加。
政策建议
加大对工业产品国产化的支持力度
一是从国家战略高度推动工业产品国产化进程,加大对自主品牌生产企业的政策扶持。目前,我国工业企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急需从国际产业链低端向高端提升,以摆脱关键技术不足、利润较低、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不利局面。因此,国家应加强对自主品牌重大项目、科研开发、技术创新等方面的资金支持,对培育和发展自主品牌的企业给予金融、财税等方面的政策倾斜,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提高自主品牌竞争力。二是培育支持和使用自主品牌的社会文化。以切实落实公务车国产化为依托和契机,大力鼓励个人、企业、政府购买国产品牌产品,把鼓励国外成品进口转而鼓励原材料和初级产品进口,并高度关注部分发达国家遏制和打压我国高端制造业发展的意图,给国内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宽松的市场环境和有效的市场支撑。三是对自主品牌消费者给予适当补贴和优惠政策,提高市场对发展初期国产品牌的容忍度。
注重节能减排,有效推动产业升级和淘汰落后产能
一是通过结构调整、兼并重组、技术升级,切实提高制造行业集中度。目前,部分行业大小企业生产增速倒挂、利润倒挂、无序竞争现象仍很严重,部分地区和产业安全事故频发。建议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督促地方政府认真贯彻有关产业政策,巩固已取得的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成果。二是严格准入标准,对新增产能项目进行清理检查,重点围绕项目审批手续以及产品质量、能耗限额标准、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规定和要求进行监督检查,严格控制新增产能,优化存量,建立有效退出机制,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是加强对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和试点支持力度,在有条件的地区试点,并做好技术、成本和产品安全的评价工作,待条件成熟时再进行推广。四是对工业废弃物处置、污泥和城市垃圾处理领域给予资金和税收优惠的支持,推进制造业向绿色功能产业转变。五是高度关注并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保障制造业产能合理转移,东西部产能有效衔接。
鼓励消费,减少流通环节成本,引导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
一是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国内市场,特别是广大中小城市、农村地区的基础消费需求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因此,应构建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提高城镇低收入阶层可支配收入,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扩大国内市场消费需求。二是简化商品流通中间环节和手续,降低商品流转成本,治理零售终端直接或间接商业垄断问题,切实降低产品价格。
来源《中国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