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这里只是海边一个普通的边陲渔港,人们靠出海捕鱼为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今,这里一个个工业大项目落地生根,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个令世人瞩目的现代化工业新城、滨海新城,以龙头姿态引领着惠州向沿海城市发展前行。
上世纪80年代,惠州大亚湾开发建设拉开了序幕。1991年6月,广东省批准设立大亚湾规划区,1993年5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大亚湾迎来新的发展契机。20年来,大亚湾在惠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乘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东风,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积极实施大项目带动大发展战略,不断深化产业转型升级,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谱写出一曲高亢激昂的乐章。
用10年打基础拉开大发展序幕
建区初期,大亚湾区委、管委会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国家政策扶持优势,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环境优化,建成了惠州港、自来水厂、原油码头及输油管线、惠澳大道等一批基础配套设施,推出了一系列投资优惠政策,积极承接深圳、香港等周边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及“三来一补”等外向型经济,吸引了东风车城、东风本田、光弘科技、永昶等一批知名企业进驻,逐渐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业和汽车零部件产业为主的西部综合产业区。在这10年里,大亚湾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8.7亿元,引进各类外资项目51宗,实际利用外资6亿美元。2000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3.9亿元,是建区初的7.6倍;地区生产总值14.4亿元,是1991年的3.3倍;三次产业比例由21.5∶38.8∶39.7调整为17.1∶21.8∶61.1。大亚湾用10年时间打开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局面,拉开了大开发、大发展的序幕。
新世纪新思路大项目带动大发展
2000年10月28日,中海壳牌石化项目在北京签订合营合同, 2002年11月1日,该项目在石化区正式奠基,标志着历时15年的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终于尘埃落定。2004年7月21日,国务院批准中海油惠州1200万吨炼油项目;2005年12月15日,该项目建设奠基;2006年1月29日,中海壳牌80万吨乙烯项目正式投产……进入21世纪后,大亚湾深入贯彻“大项目带动大发展”战略,大力引进世界知名企业投资,全力发展工业,掀起了大开发的浪潮。
2001-2006年,荷兰、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德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企业先后前来投资,LNG电厂、华德油储、三菱丽阳、普利司通、住金锻造、三洋光部、住成电装、住电电装等知名企业纷纷进驻。此外,以比亚迪电子、智恩电子、鼎富电子为代表的一批优质电子信息企业亦在此期间落户大亚湾,西部产业园区初具规模,引资总量和增幅均创历史之最。2006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301.5亿元,比2000年增长近14倍,其中,石化产业、电子产业、汽车零部件产业分别实现产值179.4亿元、37.8亿元和21.5亿元,石化产业实现从无到有,电子产业比2001年增长16.1倍,汽车零部件产业比2001年增长158.2%,三大支柱产业齐头并进,交相辉映。
“十一五”经济腾飞实现历史性跨越
“十一五”期间,随着中海油惠州1200万吨炼油项目于2009年6月投产,以及中海壳牌乙烯项目于2010年5月扩产至95万吨,大亚湾区充分发挥两大龙头项目带动作用,全面加快经济建设步伐,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经济总量与经济运行质量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2010年,大亚湾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3.6亿元,是“十五”末的5.1倍,5年年均增长达38.3%;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276.8亿元,是“十五”末的17.3倍,5年年均增长达76.9%;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1亿元,是“十五”末的4.4倍,5年年均增长34.5%;实现税收收入249亿元,是“十五”末的4.3倍,5年年均增长达33.9%;全区经济总量在惠州市各县区的排名从2005年的第5名跃升至2010年的第1名。
经济发展的同时,大亚湾区进一步加快区域建设步伐,城市配套日臻完善,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十一五”期间,大亚湾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29.7亿元,其中基础建设投资112.6亿元;至“十一五”末,大亚湾区共拥有公路线路总长215.9公里,输电线路长度3130公里(不含中压线路),供水管网长度27公里,污水管网长度130.4公里(不含河道排污管);形成了日供电能力2753万千瓦时、日供水能力55万吨、供蒸汽能力3052吨/小时,港口设计吞吐能力8100万吨,专用集装箱码头设计吞吐能力10万标准箱的强大综合配套保障能力。
今年,大亚湾继续保持经济增长良好势头,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32亿元,是1991年建区之初的106倍,实现了年均增长26.3%的跨越式发展。工业总产值1540亿元、国地两税总量300.7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7亿元,分别是1991年的565倍、1062倍、198倍。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林涌浩 林彰永 邱秋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