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华南新闻》2002年05月13日记者周玉芬 通讯员陈惠玲报道:国际海底区域作为最大的潜在战略资源基地,如何更多同时又合法、有序地探索利用海底宝藏? 5月10日,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四号”远洋科学考察船从广州起航,远赴太平洋国际海底区域进行富钴结壳资源的勘查和多金属结核资源合同区的勘探。这显示中国大洋勘查开发活动由单一的多金属结核资源,拓展为面向国际海底多种战略资源的战略调整。 海底资源多于陆地,海洋是21世纪国际争夺区域资源重要领地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总面积为3.61亿平方公里。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沿海国家拥有12海里的领海和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为管辖海域,面积约1.09亿平方公里,国家管辖以外的海域,称之为国际海域,面积为2.52亿平方公里,其海床及其底土,称为国际海底区域,占地球表面积的49%。国际海底区域的金属、能源和生物资源是人类共同继承的财产。 随着陆地资源的日趋枯竭和人类对资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开发深海资源是大势所趋。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法国、日本、前苏联、印度等7个国家开始了在2.52亿平方公里的国际海底区域的海洋“跑马圈地”,纷纷投入巨资对洋底的多金属结核资源进行勘查,对世界海底资源谋求再分配。新一轮合法、有序的“蓝色圈地”运动悄然兴起。 我国对国际海底区域勘察活动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经过近30年的艰苦努力,已在国际海底区域占有了一席之地。一块位于东太平洋海盆、面积为7.5万平方公里、拥有约4.2亿多吨多金属结核资源量的洋底矿区成为我国宝贵的“战略金属资源基地”。我国对它具有多金属结核专属勘探权,并享有商业开采优先权。 多种勘探展开,我国大洋计划初现 在今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江泽民总书记明确指出,加强资源调查评价,更好地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十五”期间,我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目标从单一的多金属结构资源转向多种资源,其中的一个任务就是在国际海底区域圈定一块满足商业开发规模资源量要求的富钴结壳区域,基本圈定多金属结核合同区商业性开采的矿址,兼顾其他资源的前期调查与环境评价等。 “海洋四号”此次航行将进行富钴结壳资源的勘查和多金属结核资源合同区的勘探。这意味着我国酝酿多年的大洋勘查开发活动也即“大洋计划”正式实施战略调整。据了解,此次勘探将执行《国际海底区域研究开发“十五”计划》,主要包括3项任务:一是在国际海底区域太平洋的麦哲伦海山区和中太平洋海山区进行富钴结壳新区和预选区的加密调查,为基本圈定满足商业开发规模所需资源量要求的富钴结壳区域打下基础;二是在多金属结核合同区实施示范区的详细调查,为结核分布规律研究和基本圈定商业性开采的矿址提供基础资料;三是执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的部分调查工作。 富钴结壳和多金属结核一样,是深海最重要的固体矿产资源之一,它广泛分布于太平洋的海山区,由于富钴结壳分布区水深较浅(1000-3000米),钴含量特别丰富(比陆地原生钴矿高几十倍),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因此成为继多金属结核之后各发达国家竞相争夺的对象。 联合国有关富钴结壳资源勘查的规章制度即将制定,与多金属结核开辟区申请类似的新一轮富钴结壳区申请“圈地运动”即将来临。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寿嘉华指出,实施大洋计划,不仅可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而且亦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开辟了战略金属新资源,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资料 富钴结壳是生长在海底岩石或岩屑表面的富含锰、铁、钴的结壳状自生沉积物,主要由铁锰氧化物构成,金属壳厚1-6厘米,最厚可达15厘米,它主要分布于水深1000-3000米的海山、海台及海岭的顶部和斜坡上,富含钴、铂等战略矿产,其中钴平均含量比陆地原生钴矿高几十倍,铂平均含量也高于陆地80倍。据不完全统计,在太平洋西部火山构造隆起带,富钴结壳矿床潜在资源量达10亿吨,钴金属含量达百万吨,另外,结壳因其内部空隙率高还可做空气清洁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