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法官解压

2010-07-12
浏览量 :355
分享到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重重压之下,法官们的健康受到威胁。一些法官身患重病,一些法官累倒在审判台上,也有人选择了逃避。调查显示,近5年中,中国流失中青年法官1.4万名,占现在法官总人数的7%,已经造成了法官短缺或断层的后果。给法官解压、疏导,已迫在眉睫。

    近几年,最高人民法院在积极协调法官编制并全部分配到基层的同时,努力倡导非诉纠纷解决机制。各级法院与市镇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人民调解委员会、各行政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等加强沟通联络,切实做好纠纷调解工作,使一大部分矛盾纠纷在进入司法程序之前得以解决,减少了案源。同时,完善法官培训制度,使法官的法律知识及时得到更新与深化,全面提高审判能力。

    许多法院还通过优化审判资源来提高工作效能。比如,北京朝阳法院完善了人员的分类管理,建立起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的审判队伍模式,将法官从大量繁杂琐碎的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专心审判,提高审判质量和效率;设置了专业化合议庭,实现案件繁简分流;还推出了“一体化审判管理体系”,全院一盘棋,对审判执行工作全程进行提示,提前发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时予以处理,从而减轻了法官的工作压力和思想负担。

    在构建更为科学合理的综合考核评估体系方面,一些法院也在探索。朝阳法院建立了一整套的考核、评比指标,在审判的质量、效率、效果下设置具体可操作的考评项目,并根据其对审判工作的影响及重要程度,设置不同的权重和分值。对于错案,要先由通过公推选出的10名法官和5名专职法官组成的案件质量委员会认定,有异议的,还可以请求由各业务部门庭长组成的案件考评委员会乃至审委会复核。这使法官的奖惩、任用、晋升有章可循,形成了一种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激励机制,使法官能够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对待日趋沉重的工作压力。

    在法院管理中,许多法院的党组努力做到从优待警,以人为本,增强了干警的信任感和归属感。时刻关注法官的思想状况,尽可能帮助法官解决工作、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使法官感到法院的温暖,增强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保证法官的年度休假、体检,适当安排外出考察、疗养、营建活动室、举办各种文体活动等,让干警疲惫、紧张的身心得到休憩。还有一些法院定期邀请心理专家举办心理知识讲座,组织法官接受心理咨询,达到释放压力的目的。

    专家们认为,给法官解压,关键还在改革法院行政化管理方式,建立符合司法规律的法官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法官职业保障体系,提高基层法官的社会地位,减少法官的职业风险,保证法官有尊严、有权威地履行审判职能。

    该体系至少需包括:一是法官经济保障制度。把法院经费从地方财政中独立出来,平衡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法官待遇差距,完善法官各种福利待遇。二是法官职务和身份保障制度。使法官一经任命,非因法定事由经法定程序,不受降级、免职、辞退处分,不因客观原因造成的裁判错误受处罚,以保证法官公正独立行使审判权而无后顾之忧。三是规范审判委员会职能,取消案件层层上报审批和判前向上级法院请示汇报制度,最大限度地还权于合议庭和独任庭。四是禁止党政机关干预司法,不得再让法官承担招商引资、街头维稳、强制拆迁等与司法无关的工作。

    专家们认为,给法官合理的高待遇,是一个国家实现法治所必须付出的代价。有关部门应在本轮司法改革过程中,高度重视司法职业的重要性,摒弃门户、利益之见,重塑中国法官的职业尊荣感。(来源:人民法院报)

广州海事法院 大连海事法院 天津海事法院 青岛海事法院 上海海事法院 武汉海事法院 宁波海事法院 厦门海事法院 海口海事法院 北海海事法院 南京海事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