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走廊经营客运,蓝色走廊主打游憩,有关发展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 新快报2002-04-15 讯(记者 左志红)记者昨天从有关部门获悉,在未来几年内,广州市将沿珠江建成一个政府公益性的“绿色水上客运走廊”和代表广州市新形象的“蓝色水上游憩走廊”。 日前,由广州交委、广州市客轮公司和中山大学有关机构等共同研发的《广州市水上公共客运轮渡码头发展规划》(2002-2020)通过专家评审。这一研究报告第一次将公共客运轮渡码头纳入广州市综合交通体系,目标是塑造一个具有多元活动空间、充满传统人文特色并与现代景观神韵相结合的、绿色水上客运走廊与蓝色水上游憩走廊相呼应的广州市标志性品牌。 按照规划,广州市的水上公共客运将形成由江向海逐步推进的链式结构:广州市区-番禺莲花山-南沙。具体是一圈三心五走廊:珠江前、后航道组成水上客运圈;沥窖水上客运中心、莲花山水上客运中心、南沙水上客运中心;以沥窖为中心向北水上走廊、以莲花山为中心沿沙湾水道水上走廊、以南沙为中心至深圳香港水上走廊、以南沙为中心至珠海澳门水上走廊以及国际航线。公共客运轮渡码头布局将保留绝大多数尚在利用的公共客运码头,并按不同功能进行改造(共28个),新增码头37个,其中西堤码头与芳村码头已按景观和客运一体化标准建成,实际需要建设改造的客运码头有63个。 水上客运短期无法替代 新快报记者 左志红 珠江是广州的母亲河,北江分支流经白泥水、老丫岗汇入流溪河南流至广州,在洲头咀处分为南东二支,东支经广州市区至黄埔称东河道(又称前航道),南支经沥窖水道-海心沙-铁桩水道至黄埔称南河道(又称后航道),南东两支在黄埔汇合后经狮子洋由虎门出海,这是目前珠三角主要出海航道。 千年轮渡如今仍然肩负重任 依托珠江,广州市轮渡码头发展已逾千年历史,公共客运轮渡发展也有近百年历史,最辉煌期曾年发送旅客超千万人次,但近20年来轮渡客运呈逐年递减之势。 但专家研究后发现,由于广州市南部与中心区交通联系日益紧密,主要桥梁负荷沉重,公共客运轮渡仍承担着重要的分流重任,所以传统的水上客运短期内是无法替代的。 另外,“珠江游”这种以休闲、娱乐为主导功能的新兴水上客运逐渐发展起来,据数字显示,2000年珠江游是12.39万人次,2002年的目标则是30万人次。 所以,无论是传统还是新兴的水上客运都需要对公共码头设施进行重新规划与发展。 南沙发展离不开水上客运 据介绍,广州市公共客运轮渡码头发展规划的研究报告,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 在珠三角地区,以广州为中心,珠江口以东的广深高速铁路、广深高速公路、107国道形成广州-香港交通走廊,珠江口以西的广珠高速公路、105国道共同组成广州-澳门交通走廊。沿着交通走廊形成了珠三角的两条发展轴线,广州—香港发展主轴、广州-澳门发展次轴。 今后随着南沙的开发建设,整个珠三角将形成第三条广州-南沙发展轴,水上客运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