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出现民事索偿公司针对意外伤害打不赢不收费

2002-01-27
浏览量 :1431
分享到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法制日报1月26日报道:香港是个社会经济高速运行的城市,每天都有形形色色的意外事件发生,在去年1年中,工业意外、交通事故、职业病及医疗失误等达到8万宗,当中不少涉及人为疏忽,需要为意外承担责任,但最终索偿个案却只有3000宗,主要原因是在一些伤害程度不是特别严重的个案中,当事人怕花钱打官司,申请法律援助又很困难。香港律师费高昂,弄不好诉讼费比赔偿金还高。所以,许多人常常放弃索偿。     不过,近年来香港开始出现一种索偿公司,专门为意外受伤人士评估索偿机会以及可能获取的赔偿额,在有把握赢得官司的情况下,索偿公司会接手为顾客支付一切开支,将个案转介至律师行,直至胜诉后才从赔偿额中收取费用。这种索偿公司的数量正在不断增加。   今年初,一位姓袁的老伯在尖沙咀柯士甸道逛街时,突然失去重心摔了一跤,磕伤小腿,在医院观察了两天。原来,袁伯踩进了一条没掩上盖子的排水沟,那个地方正在进行修路工程,但周围没有架起围栏。袁伯认为对方有错失,理应赔偿,但却苦于无索偿途径。   袁伯找律师,律师先要收咨询费,然后又报上律师费价码,袁伯一听就被吓回来了。后来,袁伯获悉有专门追讨人身伤害赔偿的公司,整个索偿过程又不用付款,遂通过有关公司以民事诉讼向特区政府的路政署索偿,法庭最终判袁伯胜诉,获得6万港元的赔偿,索偿公司收取赔偿额的三分之一,为两万港元。   一家民事索偿公司的负责人邓荣信表示,在美英等国早已有为意外受伤者评估伤害程度的私人机构,如果诉讼获胜机会大,私人机构会代聘专家及律师追讨赔偿。此风气近年来吹至香港,这类公司以“不成功、不收费”为接案原则,但会先评估获胜的机会、诉讼支出及可能的赔偿金额。如果接案,律师费、诉讼费均由公司先垫付,当事人不用预付分毫。索偿胜诉后,公司抽取赔款额的20%至30%作为收费。这种接案方式确实使一些无力负担诉讼费的人也有机会索偿。   以邓荣信所在的公司为例,该公司成立1年多,接手了120多宗个案,有12宗已完成所有索偿程序,另有10多宗已完成一半程序,最快的个案只用了3个月就取得了赔偿,目前尚未遇到索偿失败的个案,成绩可谓理想。个案的索偿额从两三万港元到上千万港元不等,一般与公司事先的评估差距不大,其中有不少还是被特区政府法律援助署认为难以成功而拒绝提供法援的个案。   有一位老伯坐公共汽车时被汽车的反光镜撞破了头,老伯向法援署求助,但因索偿额太低,不够诉讼费、律师费,所以没有获得法援。后来,老伯找到索偿公司,在公司帮助下,终于以巴士公司愿意支付2.8万港元的和解方案解决。   不过,对于这种专为市民追讨赔偿的公司,部分香港律师表示不赞成其做法,认为公司人士不是专业律师,有可能向市民提供错误的法律意见。而按照赔偿额的比率收费也不恰当,有可能出现利益冲突,影响司法程序。律师建议市民如不能取得法援,还可寻找“工伤权益会”等志愿机构帮助。香港大律师公会也有免费法律服务,协助一些没有代表律师、又不获法援署援助的低收入申请人讨回公道。如去年上半年,大律师公会就免费为63宗个案提供了法律服务。


广州海事法院 大连海事法院 天津海事法院 青岛海事法院 上海海事法院 武汉海事法院 宁波海事法院 厦门海事法院 海口海事法院 北海海事法院 南京海事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