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枯水困扰长江航运

2003-02-25
浏览量 :423
分享到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2月11日,“鄂石602”船队搁浅于长江中游的枝江水道,而在前一天,“石港利”、“河流606”也曾在此搁浅。据长江武汉航道局统计,自今年春运以来,已有数十艘货轮在该水道“前搁后继”。据了解,造成大部分船搁浅的“罪魁祸首”竟是载舟之水。航道部门的水位记录数据显示:2月8日,长江沙市以上各主要港埠水位较去年同期低1.20—1.77米,其中沙市水位在2月11日已降至-2.54米,为近百年来的最低纪录;重庆水位也接近有水位记录以来的最低值;宜昌则出现葛洲坝建坝以来的最低值。超低枯的水位再加上个别船舶的“超吃水”,搁浅事故当然在所难免,看来水能载舟也能“搁”舟。   目前,长江中游的部分河段通航形势紧张。在川江码头矶和上下洛矶以及中游的枝江等水道,必须在挖泥船的不断疏浚下才能维持正常的航行尺度,一些大型船队夜间被迫滞留于浅险水道,长航集团的数个船队无奈实施分拖,致使船舶航行周期拉长,成本增加。在长江下游的一些渡口,一根根防栏桩如烟囱般从水中“凫”出了一大截。等待摆渡的司机说,江水满涨时只要稍踩油门,汽车即可登岸,可眼下得“爬”好一会儿。果然,渡船靠岸,首尾相衔的车队按着喇叭沿着变“长”的坡岸缓缓驶上对岸。   惊涛拍岸的长江一旦进入“低迷”状态,立刻给沿江的经济带来了困难。南京钢铁集团及上海梅山冶金公司的专用码头上,大吊车伸出了长长的“手臂”,仍然无法将远离岸线货船上的原料抓到“手”。水位下降直接导致了港口作业的难度,在长江中游的港口码头,许多大马力作业船被迫“下岗”,装卸货物只能依靠小船驳运。惨跌的水位同时也减弱了沿江城市取水口的水压,自来水厂取水成本大大增加,一些水厂不得不临时增设取水口。   长江干流的枯水状况还在向支流蔓延,位于湖南境内的湘、资、沅、澧四大水系均相继“告枯”。据悉,湖南省的几大水上货运公司的船队因水位限制,只能半载装船,一些江段还得靠拖轮散运,仅此一项,湖南外贸至少损失500万元,货物滞留量达20万吨,而航运部门捏着本可大把赚钱的运单只得“望水兴叹”。尽管枯水为长江航运制造了重重障碍,而临江而居的各大城市正全力以赴创造着羊年的新开局。   长江水位为何跌至“低谷”?长江水利委员会有关专家提出了自己的解释。他们认为,首先是汛期无汛,雨季少雨。“长江之水天上来”,长江180万平方公里的水域构成大多来自降水。往年7、8月份的主汛期暴雨多、洪水大,但去年沿江地区降雨偏少,而暖冬中偶有的“毛毛雨”也被气候干燥的大地一吸而干,再加上源头雪山融水相对较少,渗入长江的地表水也就大大减少,从而导致长江水位偏低。其次是由于长江水量丰欠的“调节器”、“蓄水池”———长江支流以及与长江相通的洞庭湖、鄱阳湖也因汛期少雨造成蓄水量大减,无法向长江补给水源。再次,长江三峡大坝的二次截流使“滚滚江水”变成了“涓涓细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长江水道的枯浅之势。另外,一些非法采石船在长江上乱采滥挖,随意将废弃的大石块抛弃在航道内,致使水流紊乱,影响了冲刷。武汉航道局的一位航道技术人员无奈地解释说:“航道部门奋力疏通的航道,不久就被采石船肆意破坏,现在我们是24小时守槽护航。”由此看来,造成长江航运困难的因素既有“天灾”也有“人祸”。   为了确保长江航运畅通,日前,长江航道部门加强了航道疏浚力量,“抓扬10”号与“抓扬13”号两艘控泥船已被从三峡工地紧急调遣到枝江水道施工。同时,在线枯水物资、人员、经费方面给予充分保障,各航道处、站、码头加强了值班守槽,航道职工昼夜护卫在各浅险水道,以备随时应战。另外,为改善航行条件,武汉航道局于1月15日开通了封闭近20年的园港航道以解戴家洲直港航道内的浅埂之扰;1月29日,南京航道局辖区内的黑沙洲水道也因水位之困无奈实施调标改槽方案。   长江枯水的碍航现实让并不景气的长江航运更是雪上加霜。航运企业生产的连续性遭到中断,货源的稳定性得不到保障,长江客运的服务质量也大打折扣,大批客货源改走旱路,水路经营遭遇“寒冬”。   面对枯水威胁,许多业内企业纷纷另辟他径。长航集团的有关人士投书谏言:航运企业要合理调整运力,实施铁(路)水接转运输,发挥代理分流功能。而航道部门则提醒“船家”,及时收听航行通告,了解水情及航道变化,控制船舶装载,防止搁浅。值得庆幸的是,据最新消息,长江水位已开始回升,航道通航形势有望逐渐好转。  

广州海事法院 大连海事法院 天津海事法院 青岛海事法院 上海海事法院 武汉海事法院 宁波海事法院 厦门海事法院 海口海事法院 北海海事法院 南京海事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