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是中国加入WTO的第一年,全国外贸形势良好。2002年1至11月,全国主要港口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20.19亿吨,比去年同期增长16.6%,集装箱吞吐量共完成3291万TEU(标准箱),比去年同期增长36%。其中沿海主要港口共完成3080万TEU,内河主要港口共完成212.51万TEU,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37.4%和18.4%。至2002年底,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800万TEU,成为世界第四大港,深圳港跃居世界第六位。 外贸吞吐量向沿海主要港口集中的特征愈发明显。2002年1~11月,国内外贸货物吞吐量最大的前八家港口集中了全国外贸货物吞吐量70.9%的市场份额,集装箱吞吐量75.1%的市场份额。而同一比率在2001年均只有约60%。港口吞吐的货物结构中,大宗散货和机电类产品增速明显。在煤炭及制品、石油天然气及制品、金属矿石和矿建材料等大宗货物中,除了石油天然气及制品以外,其他大宗货类均有不同程度的快速增长。同时,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机电类产品实现了接近40%的进出口增长率。 今年世界经济处于复苏阶段,国内GDP预计有7.8%以上的增长,为港口行业的发展定下继续向好的基调。虽然随着国内市场的全面对外开放和竞争机制的逐渐引入,高利润的垄断性行业逐渐减少,但由于港口行业具有自然资源垄断性的特点,这决定了我国港口行业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仍将保持良好的盈利能力。 从政策环境看,由于我国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放宽了外商投资港口的控股比例限制,这种投融资政策的改革有利于提高境外投资者的积极性,拓展融资渠道。同时,随着《加快发展我国集装箱运输的若干意见》的实施,主营集装箱业务的港口公司的盈利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据了解,《港口法》草案已经获得人大常委会的原则性通过,2003年可以正式颁布。这将为港口行业的规范化、集约化、国际化发展营造出良好的政策氛围。 另一方面,主要枢纽港利用规模优势继续改扩建泊位码头,加强港口信息化建设,积极投资兴建物流园区,从而进一步增强了货源吸引能力和装卸竞争能力。因而,港口行业“马太效应”也将愈发显著,即主要枢纽港不断做大做强,小型港口和劣势港口面临着被收购重组的局面。虽然从2002年起,国内外贸港口的行政性费用减少而服务收费提高,但是由于国内港口分布密集,相邻港口的竞争激烈,竞相压低服务收费的现象较为普遍。一些小的港口吞吐量虽然上去了,但是由于装卸费较低,成本控制又不得力,从而主营收入和净利润呈现出一定幅度的下降。2003年,在港口行业逐步进入整体结构性重组的背景下,市场化程度提高将使服务性收费更加难于上涨。因而,港口收费可能稳中趋降,这将影响到部分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