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国际上首次成功救助失火7万吨级液化气外轮

2002-12-22
浏览量 :535
分享到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新华网广州12月22日电(记者 林红梅)   12月22日凌晨1时,深圳大鹏湾风平浪静,沉在睡梦之中。救捞工程船“南天龙”号悄悄起锚,驶向广州。船长陈宗仁和船员们站在船上,望着宁静的大鹏湾,露出了轻松愉快的笑容。   这种宁静有他们的功劳。我国救捞人员经过近1个月的昼夜奋战,冒着生命危险拆掉了在大鹏湾海域失火的7万吨级巴拿马籍货轮,轮船上装载着2万吨液化气。这种成功救助,在国际上尚无先例。如今,救捞人成功返航了。   “巨型炸弹”漂浮大鹏湾   11月24日4时45分,交通部广州救捞局调度室接到广东省搜救中心通报,一艘装有2万吨液化气的巴拿马籍货轮在深圳东部的大鹏湾海域起火,船上34名船员弃船逃生。接到命令后,正在珠江口值班待命的“德跃”轮随即启动,驶向难船。16时30分,“德跃”轮抵达现场。   难船火势凶猛,浓烟滚滚,无异于一颗巨型“炸弹”,漂浮在大鹏湾海域。据专家测算,由于船上装载有2万吨液化气,如果发生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之大可达到每秒2.5至3公里的速度!难船距最近的大、小三门岛有8公里左右,大亚湾核电站也在这个区域内,如果发生爆炸,后果不堪设想。   事故引起国务院、交通部、广东省、深圳市、香港特区政府等高度重视。由深圳市政府牵头的应急领导小组很快成立,负责协调整个救助行动。为确保附近居民安全,小三门岛上的200多名居民被撤离出岛。   在国际上,这样的巨型液化气船发生事故只有2起。第一起发生在波斯湾,船员堵上漏洞,把船开回港口,卸掉了液化气。第二起发生在日本东京湾海域,失火难船最终被击沉。   中国能把这艘船救下来吗?严峻的考验,摆在中国救助人面前。   冒风险登船勘火情   25日8时25分,交通部广州救捞局救助拖轮“德顺”轮和交通部上海救捞局“华发”轮从香港抵达难船现场。由于难船随时有发生爆炸危险,根据应急领导小组的指示,所有救援船不得靠近难船。“德跃”、“德顺”、“华发”轮奉命于距难船10公里左右游弋监护,每两小时靠近一次观察火情。   26日凌晨,“德跃”轮观察到,燃烧了2天的难船火势稍弱。6时30分,在现场指挥的交通部广州救捞局调度室主任麦富声对“德跃”轮下达命令:“天一亮,马上靠近灭火,上人。”“德跃”、“德顺”、“华发”靠近难船,使用水枪和泡沫喷射灭火。1个多小时后,火势得到控制,“德跃”轮开上前,与难船靠在一起。   难船比“德跃”轮高出8米多,人怎么上去?救助人员想出办法,用吊车吊着网兜把人吊到难船上。26日8时40分,大副余文杰和水手长杨江登上难船。他们走了一圈,没有发现异样高的温度,看样子船不会爆炸。他们用手触摸难船的船壁、地板等,发现哪儿温度高,就用对讲机引导“德跃”轮往哪里喷水灭火。终于,明火看不到了,烟也逐渐减少,火势得到控制。   “我们完全有信心”   难船失火后,希腊船东马上和荷兰的一家世界著名救助公司签定了救助合同。这家公司曾参与过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打捞。   26日晚,荷兰公司一行16人来到深圳,找到广州救捞局,要雇佣救捞局的人员和设备,实施救助。   广州救捞局生产业务处科长胡志辉委婉地拒绝了他们:“据中国交通部规定,在中国水域内,必须由中国专业救捞队伍进行救助。”“如果在中国水域,我们不进行救助,那是我们救捞人的耻辱。”荷兰人问:“广州救捞局凭什么可以把这条船救下来?”麦富声主任回答:“我们打捞过3条液化气船,对这条船进行了几天观察。凭我们的技术和能力,我们完全有信心成功实施救助。”   11月30日晚上,船东代表终于作出选择:由广州救捞局作为本次救助人。12月1日,救助合同正式签定。这时,难船上的火情完全得到了控制。   拔掉“炸弹”引信 拆除“炸弹”设备   12月2日11时52分,包括液化气专家、验船师、船东代表、难船船员在内的32人,登上了难船。这时,船上已没有烟、火,船体向右倾斜20度,2舱、4舱液化气安全阀门自动顶开,液化气泄露。   形势仍很危险。这种液化气采用常压冷冻式运输方式,船舶上靠电维持的冷冻系统,将货舱温度维持在零下42摄氏度,使液化气保持液体状态。如今,船上动力设备已经烧坏,温度上升,液化气气化外泄。要阻止液化气泄漏,只有启动冷冻系统。   但是谈何容易,难船电压用的是很独特的440伏,有几百条线路,救助人员还没有见过这样的船。如果接错线,发生短路,产生火花,等于引爆了这颗“巨型炸弹”。   12月6日,交通部广州救捞局工程船“南天龙”号抵达现场。39岁的电机员梁荣领着3个人承担了接线的重任。2天时间里,他们没有合过眼,终于查明了所有线路。接着,他们用9条100米长的粗电缆接到难船上,用1600瓦的发动机发电,做好了启动供电设备的准备。   12月16日15时,“南天龙”上传来“合闸”的指令。梁荣推上了向难船供电的主开关。液化气制冷设备的压缩机转起来了,灯亮了,通风机“呜呜”吹起来了。“成功了!”4个电机员发出了激动的欢呼。“南天龙”船长陈宗仁操起电话,向上级报告:“终于把大炸弹的引信拔掉了。”   但是,难船机舱里的水位持续上升,如果得不到处理,难船有可能倾覆。32岁的潜水队长钟松民带领4名潜水员,下水摸到15个难船海底门。两天两夜里,他们轮班下水,堵上了所有漏洞。钟松民曾经连续在12米深的水下作业5个小时,等上到甲板上,人都站不住了。   12月17日零时38分,难船终于具备了卸液化气的条件,3根粗管把难船和船东派来的姐妹船连在一起,阀门打开,难船上的液化气源源泵入姐妹船。18日11时15分,19482吨液化气被安全卸载到姐妹船上,“巨型炸弹”的威胁至此彻底解除。12月20日晚,船东代表上船检测,认为船上已无残留液化气,船舶已经处于安全状态。22时,船东代表与交通部广州救捞局签定了交船合同,持续了近1月的难船救助,取得胜利。中国救捞人员的成功救助,为他们挽回了价值1100万美元的财产。(完)

广州海事法院 大连海事法院 天津海事法院 青岛海事法院 上海海事法院 武汉海事法院 宁波海事法院 厦门海事法院 海口海事法院 北海海事法院 南京海事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