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2049远景发展交通规划先行 建国际枢纽城市

2015-03-27
浏览量 :408
分享到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据悉,武汉市即将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三规”修编工作,而武汉交通的“顶层设计”已率先启动。作为武汉2049远景发展战略,去年已完成交通系统综合评估和五个重大专题研究两项任务,今年计划形成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修编初步成果。

  现行《武汉市综合交通规划(2009-2020)》于2010年发布,随着城市快速路的建成、城际铁路的开通,轨道线网的编制等交通格局的调整,迫切需要进行修编。

  按照“开门作规划”的思路,武汉市国土规划局、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面向全球借智,邀请了铁四院、上海同济规划院、香港MVA宏达公司、深圳交通中心、台湾鼎汉沪通公司、北京交研中心等六家国际顶级的交通规划咨询机构,完成了世界城市交通目标、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研究、交通与土地利用协调发展研究、公交一体化研究、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研究、交通系统综合评估等六项工作。

  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研究成果评判了武汉交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提出的一些思路非常新颖开阔。目前,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已经结合前期研究成果组织编写了《武汉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修编大纲》,拟定了2015年规划编制工作内容、重点关注方向、时间计划安排等内容,目前正全面推进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工作。

  即日起,《长江日报》将连续关注《武汉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修编》进展,并分专题介绍。本期将重点关注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研究和世界城市交通目标研究成果。

  武汉多种措施应对世界城市机动化发展困境

  《武汉2049》远景发展战略规划描绘了武汉未来美好图景,即在全球视野中找寻未来武汉的位置,将目标定为第三层级世界城市。

  世界城市需要构建什么样的交通体系呢?香港MVA宏达公司专家指出,武汉正处于机动化快速发展时期,但遇到了世界城市机动化发展各个时期都遇到的难题,城市交通发展多种困难叠加,可采取建设国际枢纽城市、世界公交都市措施,来实现“世界城市”的目标和应对可能发生的城市化问题。

  难题:

  专家介绍,世界城市交通发展都经历了机动化发展前期、快速增长期和动态调控期三个阶段,在每个阶段都面临着不同的经济社会和交通问题。

  第一阶段是机动化发展前期:该时期机动化水平低,城市交通以道路和轨道交通设施建设为主,城市交通处于低水平的供需平衡状态。

  第二阶段是机动化快速增长期:该时期城市不断构建外围新城,小汽车拥有和使用量大幅增加,道路、轨道等交通设施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城市交通问题日益突出。

  第三阶段是机动化动态调控期:该时期城市已经构建起多中心的空间结构,机动化发展水平趋于稳定,道路和轨道等交通设施容量基本饱和,这一时期城市交通发展以实施交通需求管理为主,注重交通与土地一体化发展,注重交通多模式一体化。

  武汉目前正处于机动化快速增长期,城市不断向外拓展,主城区人口和产业仍处于集聚状态,小汽车增长迅猛,城市快速路和轨道交通骨架系统尚未建立,但遇到了世界城市交通发展三个阶段都面临多重交通问题的叠加,可以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交通困难。

  目标:

  专家提出建国际枢纽城市、世界公交都市措施。

  针对交通未来预期的复杂性,参照其他世界城市发展历程,专家们建议交通发展更重视人本交通、绿色交通、高效交通、智慧交通和一体化交通。

  措施:

  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称,在世界城市中,东京的发展目标对于武汉最具有借鉴意义,其目标是使用高效低排车辆的城市;空气质量好、环境宜人的城市;准时、高效、便捷、空间利用率高的城市;车行及步行安全、舒适的城市。

  武汉的目标将是全力构建以绿色交通为主导,轨道交通为核心的多模式综合交通系统,积极引导适应公共交通发展的空间结构和土地开发模式,促进区域交通、城乡交通协调发展,将武汉建成为国际枢纽城市、世界公交都市。

  在世界城市的交通发展中,我市将最为关注人的利益,强调交通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城市经济、环境、社会三方面的平衡发展,都建立了多维交通发展目标,归纳总结起来就是更加重视人本交通、绿色交通、高效交通、智慧交通和一体化交通。

  专家设想武汉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前景

  打造天河综合交通枢纽 形成12个方向高铁网

  武汉历来被视为“九省通衢”之地,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作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加快公路、铁路、水路、航空超前发展,能起到经济社会发展先行官作用。

  深圳交通中心规划专家建议,2020年之前武汉仍需按照规划继续加大交通枢纽基础设施建设,航空方面需要加快第二跑道和第三航站楼建设,为增开国内外直达航线提供条件;铁路方面将沿江高铁纳入国家规划尽快实施,早日贯通福银高铁;水运方面需要改善长江中游航道条件,加快汉江、江汉运河等高等级支线航道建设;公路方面需要加强并提升主城对外放射路与高速公路衔接通道的道路等级及设施条件。

  综合交通枢纽不再单打独斗

  早在2013年《武汉综合交通枢纽总体规划》出台时,武汉就规划49个客运站点,一类枢纽定位国际性或全国性客站,以航空、铁路等大型对外客站设施为主,包括天河机场、第二机场、武汉站、汉口站、武昌站、新汉阳站、流芳站。

  专家研究建议,芝加哥、法兰克福等国际城市都比较注重综合交通枢纽之间的合作,通过联运支撑了城市产业发展和综合交通枢纽的打造,如芝加哥通过水铁空联运支撑了钢铁、汽车等工业发展,法兰克福通过空铁联运打造成为欧洲第三大航空枢纽城市。

  目前武汉综合交通枢纽之间仍处于单体独立扩张状态,单体枢纽设施规模较完善,比如天河机场、武汉站均发展势头良好。但枢纽之间的垂直合作有待加强,可借鉴上海虹桥综合枢纽的模式,将航空、铁路、公路长途客运、地铁、城市公交等多种运输方式为一体,加强枢纽对产业发展的带动和提升作用。

  汉版“虹桥综合枢纽”两套方案备选

  经常往返武汉至上海的商务人士张先生称,不出机场就能转高铁的虹桥机场非常方便,而武汉三个火车站和天河机场距离都不算近,不能很好实现“货到武汉活”。

  目前,我市正在规划的环形地铁已将综合交通枢纽的链接考虑在内。在修编研究中,专家们指出,武汉航空发展潜力巨大,具备打造国际枢纽门户机场的条件,需要充分发挥武汉高铁优势,构建高效衔接的空铁综合枢纽是武汉打造枢纽门户机场的主要抓手。

  方案一的设想基本维持现有铁路总图方案,福银高铁经由武汉西站和光谷站,沿江高铁经过汉口站,同时沿武汉西站、天河机场、武汉站规划设置一条铁路客运环线,将城铁、高铁、城市轨道交通与天河机场进行了高效衔接。

  方案二则更为大胆,将规划的福银高铁、沿江高铁引入天河机场,设置天河综合交通枢纽,将武汉西站的功能调整为汉天、汉潜城际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并设置铁路客运外环将武汉西站、天河综合交通枢纽、武汉站等高效联系起来,这样可打造与虹桥枢纽媲美的天河综合交通枢纽。

  新增沿江高铁,形成12个方向高铁网络

  2008年以来,合武客专、昌九客专、郑西高铁、石太高铁、京广高铁全线贯通,武汉“十字快铁”构架基本建成。

  目前,武汉已由“九省通衢”变成“九州通衢”,中部及其他省市旅客从武汉中转出行更快捷,成为热门中转集散地。如今,武汉米字形高铁网逐渐形成。

  专家们指出,武汉沿长江至上海一带,只是动车未建高铁,到上海需5个小时耗时较长,建议规划新增沿江高铁,同时针对目前东西向、东北-西南向、西北、东南向高铁可达性不高的问题,新建福银高铁,延伸城市圈城际铁路,加强高铁发展薄弱方向的高速铁路联系,从而打造以武汉为中心、向12个方向放射的高铁网络,形成“1-2-4小时”铁路交通圈。

  同时,按照国家长江经济带战略规划,未来也将大力发展长江航运,专家建议尽快提升长江航道水深,形成武汉至安庆6米、至宜昌4.5米水深的航道条件,为武汉通行万吨巨轮提供航道条件。此外,要进一步加强铁水联运设施建设,充分发挥铁水联运优势。

  停车场建设点位选址征集意见

  按照市委、市政府“让城市安静下来”的要求,我市今年将启动“绿道年、路网年、停车场年”的建设,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建设来增加停车设施供给,缓解停车难,改善城市交通环境。

  为更好地服务停车场建设,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近期正在开展停车设施的规划选址工作。为了使规划能贴合实际,现面向市民广泛征集停车场建设点位,市民可根据实际停车需求,选择社区或单位的自有用地建设立体停车设施,或在停车需求较大的区域建设公共停车场。诚挚欢迎广大市民将身边停车问题突出并具备建设条件的点位信息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反馈至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电子邮件请注明“停车场建设点位选址建议”,需附图纸、照片等资料,说明建议点位的具体区位、场地范围以及点位附近停车需求情况。

来源:长江日报

广州海事法院 大连海事法院 天津海事法院 青岛海事法院 上海海事法院 武汉海事法院 宁波海事法院 厦门海事法院 海口海事法院 北海海事法院 南京海事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