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7月5日电(记者于海)今天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世界经济发展宣言”系列活动新闻发布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提出:我国目前还没有真正的世界级的跨国公司,要真正实现“走出去”战略,就必须努力培养我们自己的世界级的跨国公司,并使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成思危副委员长指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就是在多年来引进境外资金及技术并积极开展对外贸易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和利用境外资源,从而提高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使我国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能够经受住挑战和考验,不断巩固和扩大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江泽民主席最近也提出,“在国际市场竞争的风浪中,大型企业和跨国公司是经济发展的航空母舰,具有强大的生存和发展能力。通过走出去投资办厂和开展各种各样的技术合作,从无到有、从少而多、从弱到强,努力形成和发展壮大一批中国式的跨国公司”。 由于我国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尚未完成;改革开放以来又主要是采取“引进来”的方针,境外投资规模不大,水平也较低;绝大多数企业尚未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离跨国公司的标准相差甚远。尽管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涌现出中石化、中石油、海尔、联想等一批特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但与世界级的跨国公司相比,在规模、实力、制度、效率、技术等方面还有较大的差距。 为了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我们自己的跨国公司,应当遵循合理化--集约化--集群化--国际化这样四个阶段的发展战略,从间接出口,到直接出口,到在境外建立子公司,直到完全的国际化经营。在我国跨国公司的战略管理中,应特别强调从环境的变化中寻找机会并避免威胁,及时进行组织上的重组,努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我国跨国公司在培养核心能力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知名的品牌。 成思危说,经济全球化是真正意义上的相互依存,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近年来,跨国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资本大规模的快速流动,都使得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速。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通过资本的自由流动,信息的跨国传播,以及资源的全球优化配置,可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社会生产效率,使经济在较长时期内持续增长,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引进资金、人才、先进技术和设备,学习现代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但是也应看到,经济全球化既有机遇又有风险,例如容易产生经济泡沫、金融风险传递加速等。而且由于目前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是在具有经济和技术优势的发达国家主导下制定的,发展中国家往往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在推进经济全球化的同时,我们必须努力建立与维护公正与公平的世界经济秩序,缩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 经济全球化在21世纪的发展趋势可归纳为:以知识为基础,以金融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跨国公司为依托。跨国公司通过其国际化的投资、生产、销售、研究与开发等跨国经营活动,有利于技术转移的便利化、国际贸易的自由化、资金流动的加速化、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从而促进一体化的国际市场的形成。跨国公司的发展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市场化体系加深了各国经济之间的依存程度,竞争机制又加强了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集中化倾向。跨国公司多边扩展战略促使各国政府采取双向鼓励政策,从而促进了区域性或全球性多边政策体系的改革和形成。因此可以认为,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发表的《2000年世界投资报告》,到20世纪末,全球跨国公司已达63459家(其中发达国家47850家,占75.4%,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15609家,占24.6%),海外子公司约70万家。它们的经营活动已经扩展到世界所有国家中的几乎所有经济领域,是世界经济中一支强大的力量,目前其产值已占世界总产值的1/3以上,其内部和相互间贸易已占世界贸易的60%以上,其对外直接投资已占全球跨国直接投资的90%左右,世界500强企业中绝大部分都是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在建立世界经济新秩序和推动世界经济健康发展等方面不仅起着重要的作用,也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促进相互依存、推动技术进步、有效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公平竞争、加速资金流动、提高教育水平等方面,跨国公司都应当对世界做出相应的贡献。 成思危说,将于今年12月5日-9日在成都市举行的“世界经济发展宣言”系列活动,将为加强跨国公司与我国企业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提供一个良好的机会。我们热忱地欢迎世界各国的跨国公司来华寻求商机和拓展业务,促进我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