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有实力的国家都在考虑未来深度挖掘海洋资源,这是造船领域的利益来源也是挑战来源。那么,企业如何规避风险、迎来全新的发展机会?日前,复旦大学-BI挪威商学院MBA项目联手挪威威尔森团体举行了中国与北欧国家在船舶制造领域的合作与瞻望海事论坛,与会嘉宾和企业代表分享并探讨了中国与北欧造船领域的发展远景,中国船企海外拓展空间大更被各方广泛看好。
挪威乌斯坦集团全球销售总监 Vidar Eikrem以为,跟着中国企业造船技术的快速晋升,越来越多的世界级船东都将选择向中国船企下订单。这意味着中国船企应快速走出去,去深度了解不同船东的需求。但目前中国企业更多的业务是制造普通的散货和集装箱船只,“但市场会推着你走,制造更多海事企业所需的船只产品,并非只是航运业。” Vidar说,“用立异的思路解决题目,显得尤为重要。”
在船舶建造领域,乌斯坦团体被誉为近海工程船领域的明星。Vidar Eikrem以为,乌斯坦集团制胜市场的枢纽在于:“立异是我们一直坚守和永恒的主题”。延续挪威人生成的冒险和探索精神,该集团极为青睐聘用善于研发和具备立异能力的科技研发职员。“他们更愿意从解决题目本质的角度去思索技术方案,而不是循照旧例。”
太平洋造船集团CEO高级助理楼吉威说,国际船舶需求量正在递增,未来几年,还是造船业的黄金时代。中国在国际市场的船舶据有率已达20%。一部门上世纪70年代初启用的船只面对替代,船舶制造业正步入“替代市场”。“就太平洋造船团体而言,在未来5年就有很好的机会切入市场,特别是大批量的、市场需求广泛的大众化船舶,用快速、经济的方式制造,以谋求最大市场据有率。”
楼吉威还夸大指出:“海内造船基地越造越多,就中国船东下订单造船而言,设计与误差不会很大,但若是外国船东下单,往往会在交船时赶上各式各样的题目,如质量检修、交付期、材料使用、规格配给等,中国很多制造基地仍不成熟。”立异挪威商务官员Ivar Moesman表示,立异挪威是挪威独创的国有服务机构,愿意匡助国外企业在立异理念上与中国合作伙伴达成一致。“我但愿越来越多的北欧企业CEO们能亲自到中国来看看这个市场的庞大,他们需要对此有亲身体会。”Ivar指出:“目前立异挪威匡助接洽的项目中,假如北欧合作方曾有在中国考察的经验,那推进会非常迅速。”
威宝律师事务所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Tormod Ludvik Nilsen在所作的“从董事会到驾驶舱:中国巨龙和北欧国家的合作”的演讲中指出,造船业是更为国际化的工业,不局限于一国,而是整个世界的生意链。 “在北欧经商,最重要的绝对不是‘关系’。北欧企业更关注于产品和服务本身。你只需证实你是最合适的选择,就能拿到合同。”Tormod说,“但可能中国商人不太轻易快速适应这样的合作模式。”他还由此总结道:“鉴于日趋国际化的造船业务,或许中国企业可以在业务拓展上更多考量到‘更深地了解客户’——不仅仅是公司文化,而是行为习惯、贸易素养等人文因素。”
威宝律师事务所是一家源于北欧,发展至伦敦、新加坡、上海、日本等地区的国际律师事务所,曾被世界权势巨子海事评级机构评比为“亚洲最佳海事律师事务所”。本次论坛还就海事行业贸易文化、未来中国海事行业的最大挑战、人才国际化、企业组织架构等展开了积极讨论。
来源: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