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海口6月19日电(记者 刘爱虹)海南海口至广东海安,海上距离18海里,这条航线是海南岛与大陆物流和人流的大通道。每年,经过琼州海峡这条航路进出海南的运输车辆达70万辆,人员500多万人。这条航路的安全畅通,不仅关系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还对海南省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记者随国务院安全生产水上交通检查组了解到,在海口和海安之间,从事运输的公司分别为广东省和海南省。自1990年以来,为了保护本地市场,避免过度竞争,两省采取“对等”派船的方法参加运输,随后,这种运力“对等”逐渐演变为“经济对等”:即两省航运公司每月承运的运输量要大致相等,运输收入要大体平衡;如果运输量和运输收入不平衡,则要由收入多的一方退给收入少的一方。这在当时,为维护琼州海峡稳定畅通的运输秩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从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经济对等”严重制约了琼州海峡运输生产力的发展,广东、海南运输企业缺乏更换新船、增加投入的动力,导致船舶状况差,管理水平差,船员素质差,安全隐患多。为彻底改变“三差”面貌,建立运力更新、增加投入的激励机制,交通部会同广东省、海南省决定取消“经济对等”的营运方式。记者在随行检查组了解到,交通部正在组织人力制订取消“经济对等”后的替代运输方式。 自交通部决定取消“经济对等”的运输方式后,琼州海峡的各个船公司认识到竞争即将来临,部分船公司已投资更换新船。记者登上了停泊在海口秀英码头的一艘于6月2日投入营运的“紫荆花”号,这是琼州海峡目前设备最先进的船舶,驾驶台航行设备完善。相形之下,停泊在“紫荆花”号左右的二艘船舶,锈迹斑驳,已显破旧。 国务院安全生产水上交通检查组组长、交通部副部长洪善祥在察看“紫荆花”后,高兴地说:“海上交通安全的根本措施之一,在于增加投入,改善装备,提高企业素质。如果琼州海峡上营运的船舶都像‘紫荆花’号拥有先进的设备,再加上我们严格的安全管理,老百姓的水上交通安全就有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