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船舶管理将实行双名单制度

2003-03-31
浏览量 :390
分享到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中国交通报消息 许多人都知道,船况不好、管理不善的船舶会被海事局列入“黑名单”,成为重点跟踪监督管理的对象。但随着市场监管力度的加大,船舶状况的改善以及管理水平的提高,能自觉遵守国家有关水上交通法律法规、安全基础比较好的船舶越来越多。对这类船舶是否能有一些优惠政策加以扶持,从而引导船东、船员自觉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呢?近日,记者从交通部海事局获悉,一项与船舶“黑名单”相对应的船舶“白名单”制度即将实施,那些能做到安全诚信的船舶被列入“白名单”后,将被减免一系列的安全检查。      入选船舶在安全管理体系、船龄、遵守法规等方面要达标   据了解,所谓的船舶“白名单”,就是由交通部海事局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安全诚信船舶”的评选工作,范围包括除滚装船之外的所有中国籍国际航行船舶及省际航行船舶。经过一系列严格的程序,评出达到规定标准的船舶,这些船舶将享受到减免安全检查等优惠待遇。   交通部海事局船舶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入选“白名单”的船舶必须通过安全管理体系的审核,并在船龄、安全检查记录、遵守法律法规等方面要达到一定标准。此外,取得“安全诚信船舶”证书进入“白名单”后,如不能保持,还将被除名。目前,“安全诚信船舶”具体的评选标准即将出台。   据介绍,“白名单”在国际上也是有现成模式的。在美国的港口国监督检查中就不仅有“黑名单”,还有“白名单”。他们把船舶状况较好的船称为“质量船”,享受免除检查等待遇。这样把安全检查的重点放在旧船和破船上,节省了人力和财力,用最少的资源,获得了最好的效果。        进入“白名单”,船舶公司受益,竞争能力提高   目前实行的“白名单”制度,首先要在中国籍船舶中实施。船舶被评选为“安全诚信船舶”,即列入“白名单”,最直接的受益是被免除二年的船舶安全检查,从而节省了接受检查的时间,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列入白名单为船舶及其公司树立了良好的安全信誉形象,安全信誉提高可以带来一系列的综合效益,如保险费用的降低,客户的增加,竞争力的提高等。   中国加入WTO,面临着广阔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国外航运企业的激烈竞争,未来的竞争不会局限在单纯的商业经济领域内,而是全方位、全领域的竞争,公司的安全信誉、环境保护信誉,即绿色信誉成为国际航运领域新的竞争点是大势所趋。因此,树立良好的安全信誉形象,争当“安全诚信船舶”是中国航运企业发展壮大的一个机遇,也是必然选择。从长远来看,把企业的安全质量体系及早建立起来,可以加大在市场上的生存机会。“白名单”制度就是对好的船舶给予鼓励,管理差的船舶跟踪检查,从而实现优胜劣汰,督促企业建立完善的安全质量体系。   目前国内航运企业建立安全质量体系还很难,建立环境安全体系的就更少了,但国外企业已在建立安全质量体系之后开始建立环境安全体系,这可能就是未来航运公司的竞争点。因此建立安全质量体系不单单是与世界接轨,而会成为一种资格。中国船舶要在国际上立足,首先就要获得这个资格。      引导企业建立前瞻性安全文化   据介绍,“白名单”的设想始于去年召开的一次大型水上企业安全会,有些船舶公司提出能否建立信誉分级制度,对遵纪守法的公司和船舶,能不能少检查或不检查,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营运环境。   交通部海事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实行“白名单”的出发点就是推动航运企业安全水平的自我提高,引导企业系统建立前瞻性安全文化。这实际上是一种管理模式的根本转变。海事局作为政府主管机关,有责任、有义务维护中国航运企业的利益,这不仅体现在用最短的时间办好船舶签证等服务工作上,还要提高服务的质量,加强延伸服务。所谓延伸服务,就是改变过去单纯的管理模式,为船东指明未来航运业的竞争点在哪儿,帮助企业树立诚信的品牌,努力推动中国航运事业的发展。   据有关专家介绍,目前在国际上有两种企业文化:一种叫符合式文化,就是政府或国际上制定一种标准,遵守、符合规定的话,就达到标准了,就不用管了;近几年,国际上出现了另一种企业文化,叫自我提高式文化,就是企业自己建立一种不断自我提高的机制,是主动的、积极的文化。实行船舶“白名单”,实际上是对自我提高式文化的激励,从根本上解决了企业要怎么做的问题。从政府管理的角度来看,符合式文化使政府监管的压力加大,成本相对较高;而自我提高式文化的建立,则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这是一种管理理念的创新。  

广州海事法院 大连海事法院 天津海事法院 青岛海事法院 上海海事法院 武汉海事法院 宁波海事法院 厦门海事法院 海口海事法院 北海海事法院 南京海事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