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岗分流,是当今中国职工中最敏感大事,也是许多单位领导棘手的难题。然而,本月初落下帷幕的广州海事法院机构改革,却是风平浪静。机构改革从开始到结束25天,有8名干警分流,没有一个人提出超出政策的要求,人人表示听从组织安排。全院同志自豪地说,我们海法的职工心胸像大海一样宽广。下面就是几位职工在改革中的小故事。 第一个交上退休报告的电工陈师傅 陈扬星师傅今年51岁,1983年法院尚在筹建阶段就进院,是法院现在为数不多的"元老级"人物。他看到法院实行机构改革,要分流一批人的文件,第一个打报告要求提前退休。陈述的理由是:几十年我看到法院发展壮大,心里高兴,我的年龄偏大,提前退休让出位子,算是一个老职工为法院做的最后贡献,也是支持改革的一个行动吧。 就在退休报告批下来的那个周末,老陈放弃休息,专门来到法院变电房,对变压器进行了加油保养,把松动的高压电器螺丝拧紧。在机构改革结束大会照相时,人们发现少了一人-----电工陈师傅。当人们四处找他时,才发现他正在车库满手是油的修着机器。当有人好意的提醒他:都退休了,不用那么较真时。他却说:把这些东西再保养一次我的心才安! 执行庭庭长的最后叮嘱 机构改革动员大会开始后,五十多岁的执行庭庭长叶欣就坐卧不宁。有关文件老叶不知看了多少遍,按规定他可以退下来了,可心里真有些舍不得离开,一连几日,他考虑应当给法院留点什么。 20年来,老叶在海事法院工作六千多个日日夜夜,亲眼看到几十个人的专门法院,发展成现在100多名职工,审判队伍更是人才辈出,平均年齡只有35岁,硕士研究生占审判岗位总人数51%,变化直是天翻地覆啊。法院的发展需要注入新的血液,这才有充满希望的未来! 自己作为一个老法官,把所思所感留下来,或许对法院的发展有些用。他经过认真准备后,拨通了金正佳院长的电话: "院长,老领导,我想同您说说心里话。您请放心,我不是来找您给我开后门的----" "哪里话,我也正想找你聊聊。"院长的眼睛湿润了。他们谈了很久,谈了法院的过去和将来。金院长握着老叶的手说:"你的意见建议,你对改革的支持,都使我感动。我代表院领导班子和全院同志,永远感谢你!" 不善言语的"后勤部长" 老王全名叫王瑞清,是院里的机关党委办公室主任,大家戏称"后勤部长"。 机关党委的事比较繁琐,多年来他勤勤恳恳,把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这次机构改革,他既是改革的对象,又是改革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老王没有丝毫懈怠,有时忙起来他还最后一个下班。考察组对竞岗干部进行群众调查时,老王负责电话通知到每个人。那天下午,老王办公室的两部电话像是电台的热线忙个不停,他声音都有些嘶哑了,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轮到领导找他谈话,他说:"不用谈了,组织怎么安排我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