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同行展剪报 海事法官增压力

2002-11-01
浏览量 :1570
分享到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英国同行的资料库这次又要充实不少有关中国的资料了!”2002年10月下旬,广州海事法院副院长詹思敏收到一封发自英国的传真信件后,发出这样的感叹和预测。发件人是英国伦敦海事仲裁委员会Patrick O'Donovan先生,内容是他最近到上海参加中国海商法协会年会的情况,信中对中国海事审判取得的成果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表达了与中国同行继续合作的愿望。 收件人詹思敏为什么作出前述预测呢?原来,就在半个多月前,她带领一个考察团到英国伦敦海事仲裁委员会考察,委员会委员Patrick O'Donovan和CLIVE ASTON在交流中,对中国加入WTO后,涉外商事海事审判的进展如数家珍,特别是中国法院为海事请求权人在中国申请扣押船舶或扣押租船人的燃油以取得担保提供便利的情况讲得很具体。考察团一行觉得很奇怪,万里之外的伦敦外国同行怎么对我们了解这么多?Patrick O'Donovan先生看出他们的惊讶,顺手拿出一摞精心收藏的英国报刊上刊登的关于中国涉外海事审判工作报道剪报复印件。 世界海事仲裁中心伦敦的仲裁员如此重视收集中国涉外海事商事审判资料,詹副院长认为这说明两点,一是中国入世后,对外交往增多,国际地位提高,国际司法界更加关注中国的涉外审判和司法动向。同时,中国司法严格遵守入世时作出的公开、透明的承诺,为外界了解中国司法情况提供了便捷的条件。二是国际同行十分注重资料的收集研究工作,知识面广,在交流中情况熟、很内行。 这两个情况使中国法官自豪而又增加了压力。国际司法界如此注意中国,我们的工作事关国家的形象,必须向国际同行学习,努力熟悉国际国内司法知识,公正公平办案,高效准确判案,适应更加开放的新形势新要求。 广州海事法院的法官们正在借鉴伦敦同行的做法,把国内外司法情况特别是国际上涉外海事商事审判资料收集起来,分门别类归纳。同时努力学习电脑、外语等技能,提高业务素质,迎接机遇和挑战。(胡后波)

广州海事法院 大连海事法院 天津海事法院 青岛海事法院 上海海事法院 武汉海事法院 宁波海事法院 厦门海事法院 海口海事法院 北海海事法院 南京海事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