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加强以司法途径保护海洋环境维护运输秩序

2002-09-30
浏览量 :687
分享到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新华网天津9月29日电(记者 孟华 李靖)拥有32000公里漫长海岸线的中国正在积极改善海事司法环境,为保护海洋环境、维护国际海洋运输秩序提供更加有效的司法途径。   此间举行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律问题国际论坛上,来自中国各地海事法院的法官与国际知名的海洋环保法律专家们一起就利用法律有效保障海洋环境的焦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研讨。   与世界上其他临海国家一样,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正在给中国的海洋环境保护带来更大的压力。按照经济发展比例计算,2005年中国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预计将会比2000年增加一到两成。   “虽然如此,中国还是提出了2005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比2000年减少10%的目标。”中国海事局副局长郭莘说,面对这样艰巨的任务,发挥国家审判权和司法监督权,保障海洋环境在法治中治理、恢复显得尤其更加重要。   濒临太平洋的中国拥有473万平方公里的海域,6000多个海岛。   随着1978年中国第一次把“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纳入宪法,中国国内海洋环境立法和其他环境立法一样步入“快车道”。《海洋环境保护法》、《海洋倾废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相继出台。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加入了近20个有关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污染防治和海洋生态保护方面的国际公约。同时,中国还确定了海洋环境监督管理、保护海洋生态系统、防止拆船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等具有中国特点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律制度。   “中国的海洋环保法律制度非常完善,这样的完整体系在世界上也是不多见的”,与会的国际油轮油污限制联盟执行主席伊恩·怀特称赞道。 中国自1984年起,先后在上海 等地设立了10个海事法院。十几年来,中国的海事法院坚持遵守国内法和国际公约、参照国际惯例的司法原则,审理了300余件涉及海域污染的损害赔偿原则。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海事审判案件明显增加,案件类型和案情将更为新异复杂,传统的司法观念和诉讼模式将面临着挑战。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李国光说:“面对新情况,我们需要考虑如何有效地加强司法保障海洋环保”。   据李国光介绍,目前海事审判将在两个方面做重要调整。   在对海域污染造成损害的案件中,不但公民、法人以及其他组织有权向责任者提出诉讼;海事局等企事业组织也有权就自身为防止或减少污染损害支付的合理费用提起诉讼;同时,负责海洋生态环保的职能机关,可以代表国家就自然资源的损害提起诉讼。   此外,关于海洋油污损害的赔偿数额,需要改变以前仅仅按理论模式计算出经济损失,扩大到考虑以环境得到恢复而采取的合理措施所支出的费用来确定赔偿。   李国光说:“推动海洋环保司法进步的努力是持续而有效的,一旦在会议上达成共识,我们会考虑结合司法实践出台相关的司法解释,以推动中国海事司法标准的统一。”(完)

广州海事法院 大连海事法院 天津海事法院 青岛海事法院 上海海事法院 武汉海事法院 宁波海事法院 厦门海事法院 海口海事法院 北海海事法院 南京海事法院